close

  北頭村史陳列館展現出來的是一部深圳養蚝史。 南水村博物館展示的是客家農耕文化。
  南山北頭村和南水村兩家博物館雖具特色但游客寥寥
  專家建議可和周末鄉村游打包帶旺人氣打出名氣
  文/廣州日報記者童丹
  圖/廣州日報記者軒慧
  洗腳上岸的蚝民如何讓後代記住自己祖先的歷史;客家人來到大都市如何延續自己的文化……在各種舊城改造歷程中,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對歷史文化記憶的挖掘和保存。
  深圳市南山區政府著力打造博物館城區,從政策上鼓勵民間建設博物館。除了鐘錶翡翠博物館、中國書畫收藏館等專業類博物館之外,村史博物館也成為一枝獨秀。但記者走訪發現,這些耗資百萬或數百萬建成的村史博物館養在深閨人未識,每年接待游客寥寥。專家建議,村史博物館可以結合鄉間旅游,打出知名度。
  北頭村史陳列館:展現蚝文化 已成教育基地
  北頭村史陳列館是南山區首個村級博物館,建成於2006年。“我們不敢妄稱是博物館,只能說是我們村史的陳列館,把村裡的老物件陳列出來,把蚝文化傳承下去。”北頭村人,北頭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光宇目前負責陳列館的管理工作。
  陳列館設在北頭村人的生活圈內,走進北頭豪苑能看到醒目的北頭陳列館幾個大字,在兩棟樓之間佇立著一座蚝女雕像。“為什麼是蚝女不是蚝男雕像呢,我們考慮到當時村裡的女性除了每天和男人們一起下海養蚝,晚上回家還要照顧孩子和家庭,特別能體現吃苦耐勞的精神。”有意思的是,蚝女雕塑與村裡的車庫同列一排,歷史和現代就這麼融洽的並存著。
  有著500年曆史的南山區北頭村,村民世代以蚝業為生,村史宛如一部深圳養蚝史。承載了百年漁農文化的蚝田影響了該村人的思想及性格,但這段發家史有可能被後代所遺忘,該怎樣承載下去?2006年,北頭村建成南山區首個村級博物館,以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陳列館濃縮再現北頭村百年蚝史。
  從南山街道文體站(北頭陳列館)的牌匾旁拾梯而上,黑白照片、採蚝的連板、老舊的摩托車、村裡第一臺電視機、蚝殼砌成的牆、第一張自行車執照……數百件能再現村史的老物品都擺放在此。2006年開館前夕,得知村裡要辦陳列館的消息後,村民們紛紛自發的捐出了自家的老物件,共籌得600多件藏品。
  吳國華是陳列館的管理員也是專職解說員,自開館至今已經在此工作了8年。他說,剛開館的時候,村裡人都是呼朋喚友來參觀,館內一度人聲鼎沸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目前每年來參觀的人數僅千餘人。記者在現場看到,儘管沒有游客,但陳列館里仍舊打掃得一塵不染,展品擺放整齊。“沒有具體算過每年的維護成本,我們考慮的只是如果把村的歷史和精神延續下去。”北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樹強如是說。
  據悉,北頭村陳列館目前正在著手一個記錄歷史的項目,通過錄像和文字的形式讓村裡的老人來講述養蚝的歷史,預計明年會出一本書。“我們陳列館的二期建設也已經提上議程,預計建成一個總面積在3000平方米的陳列館,除了目前的物品陳列之外,還配合3D動畫來展現。”
  南水村博物館:傳承客家文化 陳列館藏在辦公樓
  南山區共有兩座村史博物館,北頭村史陳列館和南水村史博物館。相比北頭村陳列館,南水村史博物館更是藏在深巷人未知。蛇口街道公園南路的南水大廈門口,一列小字表示這裡是南水村史博物館的所在地。走進南水大廈,在博物館講解員賴幸濃的帶領下走到寫字樓的4樓才發現此處別有洞天。
  館中陳列的石磨、鋤頭、犁,展現了南水村上一輩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場景。“這些草鞋,客家涼帽、竹篦子都是我們這裡的老人用過的東西。”賴幸濃指著一張黑白老照片說,那個最左邊的小姑娘就是自己,出生於1972年的賴幸濃對於改造前的老南水村還是有一些印象。縫紉機、老式自行車、算盤,這些物件距今不算遙遠,但因為已經沒有用武之地而成為館藏的“古董”。
  南水村的祖輩是從廣東紫金、五華遷徙而來的客家人,有著500平方米的村史博物館中分別以“淳樸南水”、“改天換地”、“沐浴春風”、“與時俱進”和“繼往開來”5個主題進行展示,博物館2013年1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。“館藏的物品數量就不算多,也就100多件”。
  在記者採訪過程沒有一個游客來參觀博物館,對此賴幸濃早已習慣。周一閉館,周二到周五全天候開放,周末如果想參觀可以提前聯繫。
  “這一代的年輕人很多都不認識客家農具,也不會說客家話,建這個博物館也是為了傳承客家文化。”賴幸濃是土生土長的南水人,正是出於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擔憂,南水人想建一所村史館,把南水村的發展史保留起來,讓後代傳承客家文化。
  賴幸濃說,村史博物館開放1年多以來共累計接待了幾百名參觀的游客,有一些是從網上看到後特意趕來參觀的。
  專家:
  開發鄉間游盤活博物館
  據瞭解,南山區新建的區級博物館正在建設中,近年,區內還出現了一批行業博物館、民間博物館、民間收藏館以及企業紀念館。有數據證明,南山博物館數量居深圳各區之首,成深圳名副其實的“博物館之區”。
  “村史博物館的興起是政府支持鼓勵調動民間力量投入到文化建設中,是一個大趨勢,是村級梳理自己的文化和歷史的一個方式,也是本地人對自己文化的一個傳承。”深圳市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如是說。
 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不僅南山區的兩家村史博物館在開放過程中遇冷,民治村史館、福田的下沙村史博物館等也是游客寥寥無幾。對此,郭學雷表示,一個博物館的存在價值不能單純地從游客數量上來判斷。對於如何盤活村史博物館,郭學雷建議,把市民的周末出游結合起來。“把村裡的特色建築、特色小吃結合參觀博物館,有得看有得玩,把人氣帶旺。”
  還有哪些村史博物館:
  寶安區民治村史館(2005年開館)
  位於寶安區龍華街道民治村史館占地面積7455平方米,展示了民治村的歷史變遷。館內所藏各種物件逾千件。展示了民治村的農耕工具。從水稻播種到收割,再到脫粒、打穀所用的工具,以及磨豆腐時使用的石磨、豆腐架等。
  下沙村博物館(2005年5月建成)
  免費對外開放,博物館內記載了下沙800多年的發展歷史。博物館主要展現了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。
  記者手記:村史館應“高調”
  記者採訪中發現,村史博物館在民眾中的知曉率很低,即使是網絡發達的現如今,找到博物館的具體地址也不是特別容易。
  這樣一個免費參觀的有特色的場所,應高調一些,讓更多的人知道,才能發揮博物館增長知識瞭解歷史的功能,而不能僅僅局限在本村人“自娛自樂”的場所。  (原標題:村史博物館 深閨人不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m54omsj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